[王逢振] 美国——科幻大师阿瑟·克拉克

美国――科幻大师 阿瑟・克拉克
1995 第1期 - 名家、名著、名画
王逢振

当王逢振先生把他设想的《名家与名著》栏摆到我面前,当我终于为名家的名著找到相配的名画时,我不由得长长地吁出一口气,暗暗为读者朋友们庆幸。本栏推出的都是SF大师的名著,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高水平、高品味的科幻画,它形象、准确地再现了大师们天才的想象力。这类真正的SF画并非一般美女怪兽类、卡通画类所能比拟的。愿朋友们在文与画的鉴赏中,吮吸科幻的精髓。

栏目主持人:小菀

如果你看过电影《2001年太空漫游》,你一定会记得阿瑟・克拉克的名字,因为他是这部史诗式科幻电影所依据的小说的作者。

克拉克1917年12月16日生于美国骚默塞郡,自幼喜爱天文学,这同他后来走上科普和科幻创作的道路有着密切关系。他上中学时,就为杂志写一些科学随笔。后来到伦敦工作,积极参加科幻迷的活动,并加入了英国星际学会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他在英国皇家空军担任雷达新技术的指导员。工作之余,为科技杂志撰写有关这方面的文章,其中包括1945年提出在太空轨道建立太空站进行卫星通讯的建议――这建议现在已变成现实,卫星通讯已广泛使用。

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,克拉克继续入大学深造,在伦敦的英皇学院学习,获得了物理数学的科学学士学位。同时,他加入了英国天文学会,并在1946年至1952年间担任日益发展的英国星际学会主席。

克拉克大力宣传太空旅行,期望英国在太空旅行中发挥重要作用。他先后出版了《星际飞行》(Interplanetaiy Flight,1950)和《太空探索》(1951)等九本书和不少论文,专门谈太空问题。

但是,克拉克更突出的成就在科幻小说方面,他被称为响当当的科幻大师。作为科幻小说作家,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便初露头角。他早期的作品可以说是“鬼故事”,有些荒诞不经,如《白公鹿的故事》(1959),无疑是一本“外国的聊斋”。作品注重趣味性,充满逗趣的玩笑,但不够成熟。然而,这一时期却标志着克拉克作为一个科幻小说家的起步。

1953年,克拉克与玛丽莲・梅菲尔德结婚。这段婚姻并不持久。虽然他们1964年才正式离婚,但实际上早已分居。克拉克喜欢斯里兰卡的自然环境,长期在那里居住,最后竟定居下来。

在斯里兰卡,克拉克结识了年轻的摄影家米克・威尔逊。由这位摄影家介绍,他接触了潜水运动,开始向往海底世界。克拉克与威尔逊合作,写了六本书,拍了一部电影。1957年,他出版了《海底牧场》,除太空主题外,海洋和东方文化开始占据重要地位。

1968年,克拉克和史丹尼・考比利克合作拍摄了电影《2001年太空漫游》,获得巨大的成功。该影片成为科幻电影的经典,创造了当时票房价值的记录,为克拉克也带来了至高的声誉。几乎每一个科幻小说的读者或科幻电影的观众,无一不知道克拉克的名字。

科幻小说界对克拉克推崇倍至,他1956年的短篇小说《星》、1957年的中篇小说《与梅杜莎相会》、1973年的长篇科幻《与拉玛相会》和1979年的《天堂的喷泉》,都获得了雨果奖。196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表彰他在科普方面的贡献,还为他颁发了卡林格奖。

(根据杜渐的《世界科幻文坛大观》编写整理)